分享本頁:

分享此頁:

VI. 選後安怎看
【資訊圖表】20年數字看「第三勢力」真的崛起了嗎?

作者:羊正鈺|數據整理、圖表:林奕甫

2018議員選後封面v2

2018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束,當大多數人都在哀悼公投結果證明了壓倒性的「保守力量」,或是意外韓國瑜和盧秀燕在高雄、台中都大勝十幾二十萬票之外,似乎鮮少人發現,這次全國「議員層級」的選舉在近20年來地方大選也有著代表性的意義,尤其是在「第三勢力」的部分。

話不多說,先來看看近五屆(1998~2018年)全台議員當選人基本的資料。

可以發現,1998年當選的議員中,40~69歲佔了四分之三,而20~39歲則佔了近四分之一,但接下來就逐年遞減,2014年20~39歲只剩下11.6%(少了12個百分點),而40~69歲卻多達84.7%(增加9個百分點),甚至連70~79歲的人都佔有一定比例。

到了2018年選舉結束,20~39歲的比例是20年來首度成長(來到16.98%),而40~69歲則下降大約3個百分點。

1998-2018當選者年齡分佈

或許有人在想,從1998~2014年當選人整體年齡的成長,是否也意味著「其實都是同一群」在那個位置上?

我們可以從每一屆現任議員中「連任」的比例看出一些端倪。從1998年當選的現任議員中,是「連任」的只佔全部當選議員的33.3%,到2014年的議會裡,「都是同一群人」的比例已經高達63.5%(成長了30個百分點)。

即便是2018年,依然佔了61.3%,也就是說「舊有勢力」在全台地方議會還是有過半、很大的影響力。

1998-2018現任非現任參選當選情形-加入2018

而要能抗衡「舊有勢力」,通常只能倚賴藍綠之外的小黨們,也就是所謂的「第三勢力」。(通常「第三勢力」指的是政黨或團體,無黨籍不屬於藍綠,但也不屬於特定團體,故此在分析上不會歸類在第三勢力。)

不如讓我們用「政黨比例」來看看議員席次這20年來在全國的變化:

可以發現,除了藍綠和無黨籍之外,地方議會中「第三勢力」的蓬勃發展上一次是在2002年達到高峰,接下來三屆就不斷遞減,直到2014年才又開始微幅成長,而2018年則繼續微幅爬升。

但如果盤點那些當選議員的「第三勢力」政黨,2002年那一次高峰裡,親民黨就當選了64席、新黨當選20席,到了2005年則有台灣團結聯盟(文後簡稱「台聯」)拿下14席。

到了2009年,第三勢力政黨比例跌到歷史新低。而其中原因之一可能是2008年立委選舉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,讓兩大黨之外的小黨更難拿到席次,沒有席次就沒有補助金,也直接影響到小黨繼續維持運作(經營地方或是提名候選人)的資源。

至於2014則是「太陽花學運」那一年,綠黨首次在地方議會拿下2席、樹黨也有1席。到了2018年,又加入時代力量奪下16席、民國黨也有3席、社民黨獲得1席。

1998-2018當選議員政黨比例-標示第三勢力

既然大概知道全國第三勢力的消長,我們再細看各個「第三勢力」小黨在這20年的興衰:

1. 新黨:成立於1993年8月,被歸類為「統派」政黨,前身是國民黨在立法院的次級團體「新國民黨連線」(少壯派立委),因反對時任國民黨主席李登輝而退黨自立,趙少康為該黨第一任「立法院委員會」召集人,1994年曾以制衡兩大黨為號召和中華社會民主黨、勞動黨、工黨結盟,1995年立委選舉中曾拿下21席,是當時第三大黨。

新黨1998年在全國推出118位議員參選人(當選20人),2002年推出17位(8人),2005~06年推出13位(6人),2009~10年推9位(3人),2014年推19位(2人),到了2018年則是推了10位(當選2人)。

2. 親民黨:宋楚瑜(前台灣省長)2000年被國民黨開除黨籍又競選總統失利,隨後創辦親民黨,黨員中部分來自國民黨及新黨,早期被歸類在泛藍陣營,以國親聯盟形式合作,但2011年後曾數次與泛綠陣營合作,2016總統大選宋楚瑜選擇民國黨主席徐欣瑩為副手搭擋參選,現有3席不分區立委,目前為立法院第四大黨。

2002年親民黨推出191位議員參選人(當選64人),2005~06年推出82位(37人),2009~10年推20位(5人),2014年推36位(9人),到了2018年則是推了26位(當選8人)。

3. 台聯:成立於2001年8月,創黨時主要以國民黨內本土派、民進黨內獨立派的黨員組成,由於政治訴求偏台灣獨立、本土化,普遍被歸為泛綠陣營,前總統李登輝並非黨員,卻是該黨的精神領袖。在2012年曾是立法院第三大黨,但2016年卻1席立委都沒拿到。

2002年台聯推出52位議員參選人(當選9人),2005~06年推出58位(14人),2009~10年推25位(5人),2014年推41位(9人),到了2018年則是推了10位(當選5人)。

4. 綠黨:1996年1月草創初期曾叫做「台灣綠黨」「綠色本土清新黨」,政治主張是環保、社會平等、勞工、弱勢等,曾在2012年立委選舉上超越新黨取得第五高的政黨票,2016年和社民黨組成「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」後仍未獲得立委席次、政黨票則拿到2.52%。

綠黨在1998年推出8位議員參選人(當選0人),2002年推出1位(0),2005~06年推出2位(0),2009~10年推6位(0人),2014年推10位(2人),到了2018年則是推了10位(當選3人)。

舊第三勢力v3

除了以上幾個近20年歷史的小黨,2018年還有近4年才冒出頭的幾個第三勢力「新星」:

1. 時代力量:太陽花學運後崛起的政黨當中,「時力」是最具代表性的,在2015年1月成立,現任黨主席是立委黃國昌,創黨成員還有閃靈主唱林昶佐、人權律師邱顯智等人。隔年(2016)就在立委選舉拿下5個席次,成為立法院第三大黨,擁有黨團。2018年時代力量在全國提名40位議員參選人,最後有16人當選,總計政黨得票數及席次都是全國第三大黨。

2. 基進黨:原名「基進側翼」,是台灣第一個以「台獨左派」為明確號召的政黨,在2012年5月成立,總部位於高雄,現任黨主席為陳奕齊。2016年基進側翼曾和台聯在立委選舉共推不分區立委人選,陳奕齊曾被列入台聯不分區第一名。2018年基進黨推出12人參選議員,雖然沒有一個人當選,不過總共獲得6萬9440票,在國民兩黨和無黨籍之外,僅次於時代力量、親民黨、無黨團結聯盟和台聯。

3. 社會民主黨:2015年3月成立的社民黨,黨主席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曾強調,該黨絕不會被財團收買,2016年立委選舉和綠黨結盟未獲得席次。2018年6月社民黨、綠黨、基進黨曾宣布成立「社會福利國家連線」以因應九合一選舉,社民黨後來推出5人參選議員,僅苗博雅拿下一席。

4. 民國黨:在2015年3月成立,當時的立委徐欣瑩是首任黨主席,訴求「比藍的更藍,比綠的更綠」,2016年曾擔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參選總統的副手。2018年徐欣瑩親自參選新竹縣長,依然落選,不過民國黨在全國提出5位議員候選人,拿下了3席。

2018參選第三勢力v4

就席次看起來,從2014到2018年「第三勢力」的小黨們的確有成長的跡象,但到底有沒有「崛起」呢?

如果用政黨得票數來比較,再把時間軸拉長到20年,可以觀察到2002年那次第三勢力崛起,其實是來自國民黨得票數大跌,另外,除了第三勢力得票數成長,無黨籍的也有成長。

再搭配該年成長的第三勢力政黨,新黨、親民黨、台聯都是從國民黨(或少部分民進黨)分裂出來的小黨,可以推論出,那次的崛起是起因於兩大黨的黨內分裂。但十幾年過去,國民兩黨的總得票率又回穩甚至超過7成,那些分裂出來的小黨,不論是推派候選人數、當選席次都大不如前,也因此有人形容是「泡沫化」。

1998-2018議員選舉政黨得票率v3

不過,2018年才冒出頭的第三勢力有點不一樣,像是時代力量、社民黨、基進黨都屬於從零開始的小黨,並非從國民兩黨分裂出來,所以在政黨得票數上無法立即對兩大黨造成「重傷」;然而,在兩大黨近三屆得票數沒有太大變化之下,這些小黨能否走出與藍綠不同的路線、又能繼續深耕獲得更多選民支持,4年後是穩定成長,還是開始走下坡,值得觀察。

另外,還有些值得注意的,像是新黨今年當選的2席中有1個是「新生代」的侯漢廷;超過20年歷史的勞動黨,已經連續三屆推出候選人,而且都能當選至少1位;樹黨2014年曾拿下1席,2018年依然推出7位候選人;中華民族致公黨今年提名3位也拿下1席;還有不是政黨但卻推出21人參選的「歐巴桑聯盟」雖然全軍覆沒,但卻獲得8萬多票,近7成保證金都拿回來了,選後也宣布將籌組政黨。

這些,都是「第三勢力」得以繼續集結的能量。

相關報導:

核稿編輯:楊之瑜

數據看真相:時代力量在新北和台中為何會輸?

關於「議員衝啥毀!?」

讓關鍵評論網告訴你,全台22個議會,
一年有超過1兆的預算是靠議員在把關,
但這912個縣市議員不開會、不審預算,到底都在衝啥毀?